
編者按: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晉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寶,黃河新聞網邀請省內文化學者,將散落各處典籍中,有關山西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經收集、整理、精編,借助網絡多媒體表現形式逐一發(fā)表,讓山西的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
趙飛:上次我們和大家賣了個關子,說為什么五臺山是四大佛山之首。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說說這一點。
馬越:五臺山上佛寺林立,青黃相接,歷史悠久,但這都不是五臺山成為四大名山之首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歷代信佛帝王的推崇。在北魏時期,孝文帝在五個臺頂各建寺院一處,并設齋度僧,自稱佛弟子。到了唐代,除了武宗以外,歷任皇帝都積極扶持五臺山佛教;元明清三代,藏傳喇嘛教開始進入五臺山;到了清朝,康熙帝五次,乾隆帝有六次上五臺山。
趙飛:除了帝王光芒加持之外,你剛才提到的青黃相接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倘若你走在臺懷鎮(zhèn)的大街上,目光所及之處都是僧人來來往往,但是打扮上卻又很大不同,所以你在此領略到的佛教氛圍是多重的。漢藏兩大教體系在此匯合,青廟與黃廟并存,顯教與秘教共生。
馬越:所謂青教,就是漢傳佛教,無論從寺廟建筑,還是宗法經書以及日常起居都折射著佛教精華與漢文化的清輝,是我們日常見得最多的佛教。青教弟子們身著青袍,過著布衣素食的生活,在晨鐘暮鼓里祈求著平定與安寧。
趙飛:而所謂黃教,就是俗稱的喇嘛教。因為 清朝歷任統(tǒng)治者都是信黃教的,所以在他們的扶持下黃教有了空前的發(fā)展。有的殿宇上覆滿了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幾尊純金的佛像往往是一些黃廟中難見天日的鎮(zhèn)寺之寶。黃教弟子們都身著黃袍,雖然已經入住中原數百年,但仍然保持著高山大漠上那種吃肉的習慣,以此來強身健體,虔誠求佛。話說我17年陪著友人上五臺山游玩的時候,我們中午饑餓到不行的時候入了羅睺寺,當時人家正在開放齋飯供應,于是我上前領到了一碗排骨和米飯,當時還愣了半天。
馬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嘛。除了青教黃教之外,五臺山女子佛學院你聽過嗎?和尚在佛教用語里稱作比丘;尼姑則成為比丘尼。在五臺山遁入空門的女子為數不少。臺懷鎮(zhèn)中心就有兩座尼姑修行的寺院,一座是開放供人參觀朝拜的集福寺,另一座則是閉門謝客,清心養(yǎng)性的普壽寺。尼姑們在此地潛心修佛,過著隔絕塵世的生活。普壽寺就是五臺山女子佛學院了,也是亞洲最大的女子佛學院。它的主持如瑞法師還開通了微博,經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佛學感悟,還是中英雙語的,很有意思。
趙飛:五臺山靈性的傳聞確實很多。1948年春毛澤東途徑此處,也在大塔院寺的方丈院里住過一晚,所以此地也留下了很多他的傳說。五臺山作為四大佛山之首,又是文殊道場,歷來香火旺盛。在此也希望山西省、忻州市能夠做好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和宣傳工作,讓每一位來到山西的人都能夠真正領略佛國圣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