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精品字幕一区二区,三级国产网站,在线免费不卡视频,91免费在线视频,成人一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91,av电影手机在线

文化山西:明清時期,山西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   

  • 來 源:
  • 時 間:2019-01-25 11:13:14

  明清時期,小說、歌舞、戲曲等各類民間文藝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三晉大地名人輩出,成就斐然。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的作家——羅貫中

  文學興盛的標志首推羅貫中及其名著《三國演義》。羅貫中(約1330—約1400),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小說家、戲曲家,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太原人。他與施耐庵師徒相稱,幫助其抄寫書稿,并曾參與了《水滸傳》的撰寫。明朝建立后,羅貫中放棄步入官場的機會,專心創(chuàng)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的作家。其著作眾多,傳世有《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及雜劇《宋太祖龍虎風云會》等。相傳,他還寫過《十七史通俗演義》?!度龂萘x》是羅貫中后期的作品。這部古典文學名著依據陳壽《三國志》提供的歷史線索和人物,博采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補缺、備異、懲妄、論辯中保存的大量寶貴史料,汲取了西晉至元一千多年來民間傳說的豐富營養(yǎng),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從東漢中平元年(18)的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280)統(tǒng)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歷史。羅貫中把我國章回體小說推向成熟的階段。他的偉大成就,成為中國文學、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寶貴財富?!度龂萘x》,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家的文字,風行全球,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譽為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杰作”。

  山西是中國北方戲曲藝術的發(fā)祥地之一。明代以后,山西地區(qū)在元雜劇的基礎上,先后出現了以蒲劇、晉劇、北路梆子、上黨梆子等“四大梆子戲”為主的各種地方劇種。

  1、蒲?。?/p>

  蒲劇因興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運城永濟),故稱蒲州梆子、“亂彈”等,流布于山西、陜西、河南、甘肅、青海等地區(qū)。其特點是“滿口疾呼很奔放,河曲野嘯起回浪,生旦凈丑有區(qū)別,悲壯激越音流暢”。在蒲劇藝術發(fā)展過程中,曾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劇目和演員,如臨猗人郭寶臣(1856—1918),世人贊其“聲滿天地”“無字不響”,有“慷慨悲壯之雄風”。

  2、晉?。?/p>

  晉劇產生并活躍于山西中部地區(qū),人稱“中路梆子”,也稱“山西梆子”。晉劇是蒲劇北上后吸收了中部地區(qū)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等藝術形式的腔調和打擊樂等表演元素而形成的,在語音、唱腔等方面都進行了改良,變成了既高亢激越又清新委婉的風格。清中后期,晉商的發(fā)展壯大使晉劇沿著商路向外發(fā)展,在蒙冀陜甘寧青等地均有廣泛的傳播。

  3、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因形成和主要活動于山西北部地區(qū)而得名,省內稱“北路戲”或“上路調”。早期的北路梆子和晉劇一樣,是蒲劇北上與當地語言和民間藝術融合起來發(fā)展形成的新劇種,舒展剛健的風格是其特色。北路梆子形成時間約在明末,流布于晉北、內蒙古以及河北張家口、蔚縣等地。清咸豐年間至20世紀30年代,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時期,班社眾多,名家輩出。

  4、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因產生和主要流布于晉東南古上黨地區(qū)而得名,當地人稱之為“大戲”,晉南人稱之為“東府戲”,河北邯鄲一帶稱之為“澤州調”,或“上黨宮調”。關于上黨梆子的起源,一般認為它也是受到蒲劇的影響,形成于清初澤州(今晉城市)。雖為梆子,實則是合昆曲、梆子、羅羅腔、卷戲、皮黃等五種聲腔為一體的新劇種。上黨梆子興盛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影響流布于河北、山東等地。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上黨梆子在晉城形成了委婉細膩、瀟灑秀麗的“州底”派,在長治形成了孔武有力、剛強豪邁的“潞府”派。

  品種繁多的其他民間藝術

  山西地域南北狹長,各地語言千腔百調,民間藝術品種繁多。其中流傳至今的較古老的鑼鼓雜戲、晉北的“賽戲”和“耍孩兒”等,成為早期中國戲曲藝術原生形態(tài)的代表。此外還有十幾種地方說唱和地方道情及上黨落子、晉南眉戶等各種民間小戲種。廣泛流布于山西各地的秧歌戲是地域性極強、種類最多的戲曲家族。它們皆是清中葉以來由農村傳唱的小曲兒、歌舞等踩街秧歌演變?yōu)榈膽蚯鷦》N。如晉中秧歌、太原秧歌、沁源秧歌、壺關秧歌、襄垣秧歌、武鄉(xiāng)秧歌、繁峙秧歌、介休干板秧歌等,種類繁多。山西還有眾多的民間舞蹈。它們同樣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其中鼓類舞有花鼓、轉身鼓、扇鼓、威風鑼鼓、牙鼓,以及獅子舞、龍舞等等。戲曲、歌舞藝術,是山西傳統(tǒng)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鄉(xiāng)土氣息最濃郁、表達寓意最豐富的形式,因與生產、生活結合極為緊密,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農業(yè)生產生活過程中摸索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

版權所有:晉風網  晉ICP備2021005604號-1